close

瀏覽Google、臉書,就有300組人追蹤你!

 

新裸奔時代

 

一場巨大的交易,在你按「讚」之後就已經開始,所有在網路或智慧型手機上分享的喜好、習慣與身分資料,都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,被集結、分析,再一塊塊賣出去,就算與社群網站絕緣,也有被拍賣的風險,情況之嚴重,連美國國會、法國總統都震驚....。

 

製作人王之杰

曠文琪

研究員邱碧玲

 

Q1.你玩臉書並曾經按過讚?

Q2.你曾使用iPhone下載免費的遊戲軟體?

Q3.你愛玩索尼的PS3

Q4.你習慣用Google發信、管理行事曆?

Q5.你從不做上述事情,但你身邊有人喜歡?

 

只要符合其中一項,你,可能已經被拍賣了!

 

你知道嗎?一群「掘金獵人」正虎視眈眈的盯著我們!

這群獵人,由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組成:從搜尋引擎龍頭Google、蘋果(Apple)、微軟(Microsoft)、臉書(Facebook)到商務社交網站LinkedIn,他們,看準的是我們手上的「透明金礦」。

「它是現在最熱門的商品!」美國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)形容。它,造就今日臉書預估市值超過新台幣四兆八千億元的奇蹟,讓剛在五月十九日於美股上市的LinkedIn,股價本益比一度衝到六百倍。它,還讓法國總統薩科齊(Nicolas Sarkozy)趕在五月底剛舉辦的G8會議之前,召開兩天的網路高峰會,請來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(Eric Schmidt)與亞馬遜(Amazon)創辦人貝佐斯(Jeff Bezos)等人,實體與虛擬兩大世界的最高領導人集合爭辯,都是為了「它」。

它,是你我隱私,也就是你我的資訊。我們的姓名、喜好、身分資料、去過哪裡、做了些什麼....,都是隱私。當你在按「讚」或「推」的時,隱私正不知不覺、一點一點流失,而這些拿走「免費」隱私的掘金獵人,財富卻以驚人的速度增加。

當我們早已習慣被電話與網路詐騙疲勞轟炸,為什麼此時,隱私問題成為全球討論焦點,還成為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)口中的「網路新黃金」?

你可以先聽貝蒂的故事。

「在貝蒂(Ashley Hayes-Beaty)的電腦裡,有一個小小的文件。這個檔案蒐集她很多個人資訊,裡頭只有一個簡單的代碼:4c812db2922729.....。」這是華爾街日報針對網路隱私調查報導的起始。

這個代碼,可能是貝蒂玩過臉書上的開心農場,或因朋友留言而按下一個讚的時候,而被悄悄植入的。在這個代碼中,連你的滑鼠曾經指向哪裡,都記錄下來。根據華爾街日報調查,臉書上前十大的熱門遊戲中,有近五成都在你的電腦裡「建檔」。

就算你不玩臉書,全美最大的五十個網站,在每個訪問者的電腦上,平均安裝了六十四種追蹤技術,只要點擊該過公司網頁,都逃不過被建檔的命運。

 

你知道嗎?

Po照片、下載折扣券都會被追蹤

 

一被建檔,貝蒂就成為被「掘金」的對象。若她登錄eBay的網頁,不到幾秒,所有的行為細節資料,也同時上傳到西雅圖新創公司BlueKai的拍賣台,最便宜的價碼每份僅值新台幣三一元。

這還只是開始,這些片段的資料正被如瑞普利夫(Rapleaf)這類的資訊整合公司給蒐集起來。當貝蒂在照片分享網站讓人看到她的家庭照片、在折扣網站下載了折扣券、在臉書與社交網站Myspace上跟朋友討論剛去過的餐廳時,瑞普利夫已能透過不斷的交叉比對,找出貝蒂的真實輪廓,與真實姓名,並把這些資料再轉賣出去。

當廣告商掌握這些資料,推出替貝蒂量身打造的廣告時,貝蒂點閱廣告的次數是過去的二.四倍,效果變好後,網路頻道針對這類廣告跟品牌廣告商收取的廣告費用,也是過去的二.六八倍。今年單美國,投入這類廣告的費用,就達新台幣一千億元,而且每年還以五成的速度飆升。

同時間,手機業者也盯著貝蒂不放。華爾街日報》調查iPhone或是Android手機上一百零一個最紅的應用程式,其中,有四十七個程式,會記錄下你曾經去過哪裡及你現在的位置。你帶著的手機,就像是帶著隨身的監控器。「手機可以知道一切,就像是用上帝之眼來觀察人類的行為。」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教授潘蘭(Pentland)說。

而這,還不是結束,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分析了一千六百萬筆通話紀錄和位置資訊,得出的結論是,如果分析足夠多的資訊,預測一個人在未來某時刻的地點位置,準確率可以達九三.六%

企業不僅要賺貝蒂現在的錢,還透過行為預測,要賺她未來的錢。

「我還以為自己能有點小祕密,但顯然這是個妄想。」當華爾街日報循線找到真實世界中的貝蒂,並把資訊公司對她的觀察告知,貝蒂驚訝的說。

你,跟我,都可能是貝蒂。因為在虛擬的國度裡,沒有地域的限制,世界任何一個在網路上的小動作,都可能被蒐集成為賺錢的利器。

寫這篇文章的前十分鐘。筆者做了實驗,我用防毒軟體掃描過去三十天的電腦動態,發現有二十二個間諜程式,潛伏在我的電腦中,記錄我的一舉一動。我用iPhone下載的憤怒鳥(Angry Bird)免費遊戲、閱讀紐約時報的新聞網站,竟然私下蒐集我的手機序號與手機位置,轉傳給多家市調機構。我每天必用的Google,被隱私團體批評是,「接近美國中情局(CIA)的夢想,」因為它竟然連我的電子郵件都能定期掃瞄.....。

 

你知道嗎?

關掉手機、不上網,一樣被監控

 

我們習慣數十年的隱私防線,正因為科技進展與社交網站的出現,出現三大缺口。

第一個缺口:網路身分變真實。

六億人,是目前在臉書活躍的人口數。

臉書讓僅次於中國、印度,相當於全球第三大國家的人口,在網路上留下真實的身分、學歷與各種資訊,因為你要別人找到你。連生日可能都不會造假,因為你想要接到別人的祝福。過去,你在網路頂多洩漏身分資料,但現在,你喜歡什麼?你的朋友是誰?你最關心什麼話題,都一覽無遺。

第二個缺口:資料被留存一輩子。

Google上蒐羅的網頁數已經超過一兆筆,如果除以全球平均人口數目,平均人有超過一百六十筆的資料留在網路上。當網路廠商儲存能量越來越大,你十五年前看過的錄影帶紀錄、說過的話都會被留下來,即便你刪除,Google都還有歷史頁面可以查。「你的事,Google可能知道得比你還多,」做手機定位服務(LBS)的友邁科技(Urmap)董事長卓政宏說。

第三個缺口:真實跟虛擬世界串聯。

就算你遠離網路,不用手機。剛跟你吃飯的朋友,可能因為在玩臉書的打卡遊戲,或是上傳你們合照的照片,而把你剛剛在哪、做了什麼、與誰一起吃飯、吃了什麼而曝光。你決定離群索居,Google的街景服務,仍能讓其他人都可以輕易透過電腦,看到你家大門的動靜。

上述變化,讓電影全民公敵的劇情,在真實生活上演,個人資料被滲透的程度更甚於電影。

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不被監控著,讓這薩科齊在名為eG8的網路高峰會裡,特別邀請Google、臉書、亞馬遜與微軟等二十二家網路企業領導人,他警告這些虛擬國度的領袖,政府一定會對過度侵犯隱私的行為設限。但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嗆聲,若設限,將限制網路成長,這將是場沒有贏家的遊戲。

 

你知道嗎?

每三秒鐘,就有一份個資被買賣

 

「隱私的新敵:Big Bucks(大量的金錢)。」財經雜誌Challenge說。隱私背後的金脈魅力,讓全球企業都擋不住。

四年才成立的臉書,因為掌握六億人的真實身分資料,今年淨利已達八十五億元,但市已被估計有新台幣四兆八千億元身價。

剛上市的商務社交網站LinkedIn,因為掌握全球一億個頂尖商務人士的真實資料,讓一年稅後淨利達一千五百三十八萬美元的LinkedIn,上市第一天每股股價就一度衝破一百美元,本益比達到六百倍。

SmartMoney專欄作家豪(Jack Hough)直指,以稅後淨利報酬率來看,LinkedIn已是美國有史已來股價最高的企業。

除了新興社群網站外,老牌科技公司蘋果與Google其實也早布下天羅地網。你用GoogleGmail信箱,Google因此知道你的好友是誰,從信件掃瞄,知道你現在最關心的話題:Google的行事曆讓你有效率,但也掌握你未來的行程;Google Office知道你現在跟什麼人一起合作、工作主題是什麼;Google Check負責你的線上購物帳單....。

Google給了我們無限的頻寬,在上面裸奔。

現在Google旗下有AdMobAdSenseAnalyticsDouble四家廣告公司。AdMob公司透過Android手機系統,接收用戶的年齡、性別、手機序號、手機位置等個人資料,幫助找到廣告目標族群,而一年,Google的行動廣告收入已朝十億美元邁進。

隱私交易的浪潮,越來越熱。反追蹤公司Privacy Choice統計,每當你公開一筆資料,就有三百家追蹤公司在盯著你。還不包括成千上萬的駭客兵團,防毒軟體公司賽門鐵克統計,每三秒鐘,就有一份個資料被買賣。

讀到這裡,你應該可理解,為什麼五月索尼(Sony)被駭客偷走上億筆個資,會如此受到注目;而當蘋果被發現iPhoneiPad 3G會自動記錄用戶所在的位置和行蹤資訊時,重病的執行長賈伯斯(Steve Jobs)還要破例出面澄清。只因為企業看到隱私權牽扯的利益之大,與處理不好的反作用力。

我們,身處浪潮,該怎麼自處?

 

你再亂開隱私支票

除了被詐騙,還可能丟了飯碗

 

大家的第一個直覺通常是,堅決捍衛隱私,但根據紐約時報觀察:「我們的隱私原則,通常是搖擺(wobbly),」人們會出現隱私兩難(Privacy Paradox)的局面,既希望保護自己的隱私,但又樂於享受亞馬遜書店(Amazon)個人化的推薦書籍服務。

埃默里大學(Emory University)經濟學教授魯賓(Paul H. Rubin)以經濟學角度分析,隱私與資訊間存在一種強烈的交換關係(tade-off):消費者越想擁有更多隱私,可用於經濟的資訊就越少,廠商可獲利的空間也變小。

如果,有一天Google要求我們,替現有的搜尋服務付費,而他們願意保障我們隱私資訊,你,願意接受這個交易嗎?

你可能正考慮第二個選擇:且戰且走,放任隱私繼續公開。

但,問題卻不只被廣告轟炸般簡單。

你可能失去工作!美國康州的一名急救醫療技術員,因為在臉書上抱怨主管被開除。

你可能被冒用身分,「現在駭客已經從亂槍打鳥變成針對性攻擊。」賽門鐵克首席安全技術顧問林育民說,臉書與MSN等工具,讓駭客知道你的好友圈名單,掌握你的個人資訊後,再用你的名義去詐騙你的好友。這種做法,成功機率高,因為一般人對朋友較無戒心,最近常見的MSN遊戲點數詐騙案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
但最可怕的是,難以評估的未知風險。「允許資訊提供給第三方使用,並且for any purpose(可用於各種目的),」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戴豪君解釋,這是大多數網站在提供免費服務上,讓消費者簽下隱私條款裡的常見內容。

今日,你孩子出於好玩在部落格貼上清涼自拍照,沒人知道,十年之後,這個資訊會被怎樣應用,當他打算應徵的老闆,或是申請的學校教授看到,又會作何感想?

我們,該怎麼做?「不是只有打開與關上的選擇而已,你可以分程度控制,要打開多少。」戴豪君點出了第三個選擇───拿回你隱私的主導權。

 

拿回你手中主導權

按下「同意」前,問自己兩個問題

 

你以為自己已經在主導?你可以先問自己兩個問題:每次使用網頁服務時,是不是總在網上要求我們簽署的隱私條款上,匆匆按下「我同意」,根本連看都沒看這些文字?即便簽下合約,也從未研究過網站的隱私權設定區在哪裡?

你又是否有管理隱私的決心?新通過個人資料保護法細則,已經讓人民有權利要求廠商刪除你的個資紀錄,若有一天真的被外洩,你會願意花力氣去補救嗎?

「它(隱私)不僅是權利,也是資產。」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戴頓(John Deighton)說。我們無法阻止積極的掘金者,但起碼,應該努力讓金礦的出入鑰匙,抓在自己的手上。

「我,到底能為自己的隱私做什麼?」文章讀到此時,如果你已開始捫心自問。恭喜你,正從一個拍賣台上,可能只價值新台幣O.O三一元的個資代碼,逐步變身成新隱私經濟的參與者。既然防堵不了,誰說以後不能靠主動出賣隱私資產賺大錢?新的經濟模式,本來就意味無限可能!

 

新個資法上路,拿臉書沒轍

 

隱私經濟興起,全球政府希望透過法律來協助個人維持隱私,台灣最快在六月公布個人資料保護法(簡稱個資法)細則,新個資法,保障更多隱私,但也讓台灣上萬個中小網路商務業者「剉咧等」。

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戴豪君分析,新法最大改變是,增加團體訴訟。過去若懷疑個資被洩漏,在小蝦米(個人)對大鯨魚(企業)的不對等情況下,很難對廠商求澬償,但個資法上路後,只要有二十位受損害的當事人,就能以連署書面方式,代向洩漏個資的單位提起訴訟,最高民事賠償金額達到兩億元。

但即將上路的個資法,卻讓電子商務的中小廠商,非常緊張。因為個資法的第二大改變就是,現的舉證責任,已經從個人資料受害的當事人轉換為個資保存不當的單位。

調查局電腦犯罪防制科專員錢世傑解釋,個資法規定,消費者個人資訊流失,曾與其交易的網路商家有義務證明,自家網路安全系統已建置到相當水準,不需負擔消費者個資流失的損失,然而這對小型商家而言,動輒數十萬元的安全系統建置費用,壓力確實不小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臉書在台灣沒有分公司,而法律是屬地主義,台灣消費者想要求臉書賠償個資洩漏,可能會求償無門。(文曠文琪)

 

摘自商業周刊第1228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nx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